「英文閱讀」在台灣的中等學校通常僅被視為一密集的輔導課程,以幫助學生通過考試為目標,教學重點常集中於分析語言結構、單字和文法,因而大部份學生較無機會在課堂上享受英文泛讀,在課後也就更無足夠能力與習慣進行英語閱讀活動(Chern & Chi, 1988),一旦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足,加上缺乏練習,就會愈不願嘗試英文閱讀,久而久之,閱讀情況便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如Nuttall(1996, p.127)所說的惡性循環“the vicious circle of the weak reader”中。因此,為幫助學生擺脫不擅閱讀的惡性循環,老師首先要完成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學生開始嘗試英文閱讀。
為促使學生發現閱讀的樂趣,讀本的選擇格外重要,這也是泛讀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英語老師們在選擇讀本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項直接影響學生選擇讀本的因素[4]:
一、興趣:
學者(Worth, Moorman, & Turner. 1999. p. 15)指出:「對某事物的喜好,能鼓動和引發學習者從初淺的表面訊息了解,轉而進行更深入的知識探索。」所以老師的選書內容若能精準地與學生興趣一致,學生就會覺得讀本內容與他們有關聯,因而增加了閱讀的機會與興趣。舉筆者個人經驗為例,筆者曾透過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得知大部份青少年對知名的電視影集、恐怖片、偵探片、懸疑片和冒險故事很有興趣,筆者便根據這些訊息來挑選讀本,成功地建立了教室圖書館(許炳煌, 2004a, b)。
二、讀本的外觀:
讀本的外觀,包含封面、版面設計、插圖和印刷字體的大小,都會影響讀者的閱讀選擇,而投讀者喜好的書籍外觀,對閱讀過程也會有幫助(許炳煌, 2004a)。Vandergrift(1980, p. 81)提到:「大部份的孩子和大人們都會比較喜歡選擇外觀看起來吸引人的書,對於那些外觀單調乏味、封面設計與內容無關的讀本,可能連看都不看一眼。」Kragler和Nolley(1996)的報告中也建議,封面和插圖是讀者選擇讀本的兩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讀本外觀的視覺效果和內容品質是同樣的重要(Jones & Dawn, 2003)。因此,老師們選書時也應注意書本外觀是否能吸引學生的目光。
三、對主題知識是否能理解:
語言知識的不足以及缺乏運用圖解與背景知識的技巧,常會使英語為外語(EFL)或第二語(ESL)的學習者面臨許多不同的閱讀困難。舉例來說,學習者常會因對某事或地區的字彙和背景知識有限,無法看懂英文報紙的報導內容,特別是國際新聞。為瞭解生字的意思及整篇報導,他們可能一邊讀報一邊查字典,結果養成過度倚賴字典的壞習慣,而若不懂的情形一再發生,他們也有可能放棄英文報紙的閱讀學習。因此,老師應儘量避免採用學生較難瞭解其背景知識的主題讀本,以免打斷學生的閱讀動機或繼續閱讀的念頭。
四、讀本用字難易度:
造成EFL或ESL學習者閱讀困難的原因,文章用字難易度也是其一。如果用字難度超出學習者所具有的程度,他們當然會因看不懂內容而不願繼續讀下去。即使一開始讀本外觀能吸引學生,當他們閱讀後發現太難懂時,便有可能隨便翻翻或乾脆不讀。所以,為了讓「閱讀」成為EFL或ESL學生可以「看懂」的活動並建立其自信,比學生現有語言程度稍低的讀本,會是最佳的選擇(Day & Bamford, 1998)。
除了上述四項選書應注意的要項,老師們也可藉由問卷調查或與學生面談,深入瞭解班上學生的興趣喜好,進一步訂定更適用的選書原則。此外,老師們並可參考各出版社的暢銷書單或相關專業期刊的研究報告來選書(Hill, 2001)。
|